主讲人:温淼文教授
主持人:陈庆春教授
2024年12月12日上午14:00-16:00由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主办的电信黄埔大讲堂第46讲在黄埔校区博学楼(B1栋)105报告厅举行。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面向通感一体化的延迟-多普勒域波形设计。主讲嘉宾为温淼文教授。本次大讲堂由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陈庆春教授主持。开场由李俊副教授介绍主讲嘉宾的信息。
高速移动场景、通感一体化典型场景等6G新特征引发了新波形技术——正交时频空调制(OTFS)与仿射频分复用(AFDM)的探索。此次报告,首先介绍OTFS与AFDM的基本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然后说明性能提升的可行方案与多址接入形式,最后讨论面临的技术挑战。
温教授首先介绍了背景,在目前由于信道的时变性高速移动环境中对宽带移动通信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保证移动无线通信质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接着介绍了时间变化信道的特性,第一个是稳定性/不变性:在延迟-多普勒发(DD)域种,只有传播路径长度和移动速度的突发变化会引起信道变化。它们是不变的,因为延迟和多普勒小于相干时间和带宽。第二个是紧凑性:DD域信道得到了紧凑的支持。第三个是可能稀疏性:当考虑到只有少数移动散射器的开放空间传播环境时,DD域信道可能享有稀疏性。
其次,温教授从Zak变换,延迟多普勒调制、仿射傅里叶变换(AFT)三个方面详细介绍OTFS/AFDM的原理。描述了AFDM适用于ISAC的优点,AFDM 自然而然地将通信和雷达领域联系在一起,因为啁啾子载波是雷达应用中一种高性能的常见传感波形。AFDM 能够重建信道的延迟-多普勒表示,从而在双色散信道上实现完全分集。与 OFDM 的单子载波相比,AFDM 的单啁啾信号占用的带宽更大,因此单先导信号具有更好的模糊函数性能。
温教授从多重接入、通道估计、将指数调制集成到OFTS/AFDM种、ISAC波形设计四个方面介绍了实现问题。
最后温教授讲述了挑战和未决问题,①资源分配:AFDM和NOMA;②实现:AFDM和MIMO;③功率限制:AFDM和PAPR;④共存:AFDM与OFDM。
温教授的介绍引起了与会者们的广泛兴趣和积极讨论。同时温教授研究学术的认真态度也让同学们大受启发,激励着同学们努力进行科研探索与学习,为日后的科研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信黄埔大讲堂专家简介:
温淼文,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与分子通信物理层技术研究。至今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著有英文专著两册,发表IEEE Transactions论文100余篇,谷歌引用逾万次。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广东省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lecular, Biological, and Multi-Scale Communication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期刊编委。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编委(2019-2024)。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3年)、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图文:唐文慧 编辑审核:谢玲 张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