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官方网站!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师资队伍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后招聘简章

发布者:  时间:2021-04-20 12:58:46  浏览:

                  附件2:附件材料(双面打印).rar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唐冬教授团队博士后招聘简章

一、     导师及团队介绍

唐冬,博士/教授,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理事,广东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信息处理与传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灯光与声视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中心(广东省现代视听信息工程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广州市应急管理专家,广州大学声光视讯技术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在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团队现有副教授3人,讲师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均具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背景,研究领域涉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人工智能。

二、     招收领域及方向

招收领域:通信与信息系统

招收方向:第六代移动通信(6G)理论及系统关键技术,包括: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跨层优化设计、信息与能量融合、移动边缘计算、智能反射面、反向散射通信、无人机通信,Edge AI(边缘AI):未来6G网络中分布式边缘人工智能的使能技术,移动性增强边缘智能计算等。

三、     招收类型

(一) 师资博士后。聘期2+3年。前2年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考核优秀的,留校任教,聘全职特聘或百人计划人才。

(二)计划内博士后。聘期2年。工作期满(有培养协议的除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四、     应聘条件

(一)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二)年龄一般应在 35 周岁以下;

(三)获博士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 3 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应届毕业生);

(四)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五、     在站期间待遇

(一) 薪酬福利

年薪+公寓(租房补贴)+工会福利待遇

根据申请者学术水平、工作计划、创新能力、学术发展潜力等分ABC三类。

1.年薪应发36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其中A类业绩优秀的44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经费来源于国家(省)、市、学校。

2.可按学校规定租住学校公寓;如未租住学校住房,可享受2.4万元/年的租房补贴。经费来源于学校。

3.可申请落户我校常住户口、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享受体检等工会福利待遇。

(二)科研启动费

在站期间,可按规定申领广州市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20万元。

(三)项目申报

学校支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申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学者计划”“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和“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等项目。如获入选,将按相关政策提升待遇或发放奖励。

(四)职称评审

在站期间可参评职称,认定或评审通过后可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证书。

六、     关于出站留校

(一)师资博士后首个聘期(2年)出站考核优秀的,聘全职特聘讲师/副教授,签订3年聘用合同。出站考核优秀且业绩突出、符合百人计划人才引进条件的,经学校人才引进程序进入事业编制,另行商定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不到优秀的,按规定出站。

(二)计划内博士后出站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出站考核结果优秀的,可参照师资博士后进入第二个聘期。

七、     出站留穗留粤后续资助

(一)人才待遇

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且未满40周岁的出站留穗博士后,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认定“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并享受相应服务保障待遇。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免租入住85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公寓或享受住房补贴100万元。

(二)安家费或住房补贴

1. 期满出站后1年内到广州市属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聘用协议),或期满出站后1年内在广州市自主创业且符合其他条件的,按相关规定向市申请安家费30万元(市财政分两期发放)。

2. 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不含境内)获得博士学位,可申请“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出站后与我省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或劳动合同,并承诺连续在粤工作3年以上的,可按相关规定向省申请住房补贴40万元,但不重复享受广州市安家费待遇。

八、     应聘方式

(一)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及博士学位证明复印件(应届生提供博士论文封面目录或答辩证明)发给联系人。

(二)初审合格者将被通知面试,面试请准备如下材料给专家组审核:

九、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联系人: 李老师

电 邮:yli_jade@gzhu.edu.cn

十、申请截止时间:长期有效,择优录取

附件:应交材料模板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陈庆春教授团队博士后招聘简章

一、     师及团队介绍

陈庆春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英国Surrey大学访问教授,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优选资助获得者,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IEEE全球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入选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第二梯队后备人才。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产学研科研项目7项,主研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在相关领域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2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5项。累计指导毕业博士生9人、硕士生100余人,毕业生就职于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以及华为、中兴通讯、腾讯、百度、阿里、京东、中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电科集团等单位。

陈庆春教授团队近5年发表的部分代表研究成果:

1.   Yulong Nie, Xiaolong Lan, Yong Liu, Qingchun Chen, Gaojie Chen, Lishen Fan, Dong Tang, Achievable Rate Region of Energy Harvesting based Secure Two-way Buffer-aided Relay Networks, 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vol.16, pp.1610-1625, 2021.

2.   Yong Liu, Xuehan Chen, Lin X. Cai, Qingchun Chen, Ran Zhang,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Powered IoT Networks,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vol.8, issue 1, pp.112-128, 2021

3.   Juanjuan Ren, Xianfu Lei, Diamantoulakis Panagiotis, Qingchun Chen, George Karagiannis, Buffer-aided Secure Relay Networks with SWIPT, IEEE Trans. Veh. Techn., vol.69, no.6, pp.6485  6499, 2020.

4.   Xiaolong Lan, Yongmin Zhang, Lin Cai, Qingchun Chen, Adaptive Transmission Design for Rechargeab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ith a Mobile Sink,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vol.7, no. 9, pp.9011-9025, 2020.

5.   Xiaolong Lan, Juanjuan Ren, Qingchun Chen, Lin Cai, Achievable Secrecy Rate Region for Buffer-aided Multiuser MISO Systems, 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vol.15, pp.3311-3324, 2020.

6.   Lei Zheng, Qingchun Chen, Qifa Yan, Xiaohu Tang, Decentralized Coded Caching Scheme with Heterogenous File Sizes, IEEE Trans. Veh. Technology, vol.69, no.1, pp.818-827, Jan. 2020.

7.   Qiaoling Zhang, Lei Zheng, Mingquan Cheng, Qingchun Chen, On the Dynamic Centralized Coded Caching Design, IEEE Trans. Commun., vol.68, no.3, pp.2118-2128, 2020.

8.   Xiaolong Lan, Yongmin Zhang, Qingchsun Chen, Lin Cai, Energy Efficient Buffer-aided Transmission Scheme in Wireless Powered Cooperative NOMA Relay Network, IEEE Trans. Commun., vol.68, no.3, pp.1432-1447, 2020.

9.   Xiaolong Lan, Qingchun Chen, Lin Cai, Lisheng Fan, Buffer-aided Adaptive Wireless Power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Finite Energy Storage and Data Buffer,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18, no. 12, pp. 5764 - 5779, 2019.

10. Yong Liu, Kamyiu Lam, Song Han, Qingchun Chen, Mobile Data Gathering and Energy Harvesting in Rechargeab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formation Sciences, 482:189-209, 2019.

11. Yong Liu, Qingchun Chen,Xiaohu Tang, Adaptive Buffer-aided Wireless Powered Relay Communication with Energy Storage, IEEE Trans. Green Commun. and Networking, Vol. 2, Issue:2, pp.432-445, 2018.

12. Xiaolong Lan, Qingchun Chen, Xiaohu Tang, Lin Cai, Achievable Rate Region of the Buffer-aided Two-way Energy Harvesting Relay Network, IEEE Trans. Veh. Technology, Vol..67, No. 11, pp.11127-11142, 2018.

13. Bingpeng Zhou, Vincent Lau, Qingchun Chen, Yue Cao, Simultaneous Positioning and Orientating (SPAO) f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Algorithm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IEEE Trans. Veh. Technology, Vol.67, No. 12, pp.11790-11804, 2018.

14. Hui Wang, Mingquan Cheng, Qingchun Chen, Xiaohu Tang, Qin Huang, Enhanced Adaptive Network Coded Cooperation for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IEEE Trans. Veh. Techn., Vol.67, No.12, pp.11988-12002, 2018.

15. QifaYan, Xiaohu Tang, Qingchun Chen, Mingquan Cheng, Placement Delivery Array Design through Strong Edge Coloring of Bipartite Graphs, 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 Vol.22, No.2, 2018, pp.236-239.

16. Yong Liu, Qingchun Chen, Xiaohu Tang, Lin X. Cai, On the Buffer Energy Aware Adaptive Relaying in Multiple Relay Networks,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16, No.9, pp. 6248 -6263, 2017.

17. Qifa Yan, Mingquan Cheng, Xiaohu Tang, Qingchun Chen, On the Placement Delivery Array Design in Centralized Coded Caching Scheme,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63, No.9, pp.5821-5833, 2017.

18. Bingpeng Zhou, Qingchun Chen, Pei Xiao, The Error Propagation Analysis of th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based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Track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Vol.63, No.6, pp. 3983-4007,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2017.

19. Bingpeng Zhou, Qingchun Chen, Henk Wymeersch, Pei Xiao, Lian Zhao, Variational Inference-based Positioning with Nondeterministic Measurement Accuracies and Reference Location Errors, IEEE Trans. Mobile Computing, Vol.16, No. 10, Oct, 2017, pp.2955-2969.

20. Qifa Yan, Udaya Parampalli, Xiaohu Tang, Qingchun Chen, Online Coded Caching With Random Access, IEEE Commun. Letters, vol.21, no.3, March, 2017, pp.552-555.

21. Bingpeng Zhou, Qingchun Chen, Pei Xiao, Lian Zhao, On the Spatial Error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ve Localiz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IEEE Trans. Veh. Technology, vol.66, no.2, pp.1647-1658, 2017.

二、     招收领域及方向

1、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

瞄准人工智能的国家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广泛应用推动的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要求,面向未来6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空天地海一体化万物互联/智联愿景,重点研究面向6G的无线通信前沿理论与关键技术、面向万物互联/智联的无线通信网络组网关键技术、以及瞄准万物感知和万物智能的感知通信计算融合关键技术

1)瞄准6G技术,研究无线通信的前沿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ICT技术对通信、计算和存储深度融合的新要求,针对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多元业务对通信、计算、存储多维资源需求,研究通信计算存储融合框架下无线通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深入探究通信计算存储融合架构下的典型业务通信计算存储等多域资源间的协同关系与性能理论限,研究基于通信计算存储融合框架下的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服务机制,以及下一代移动互联网通信计算存储融合的实现途径与优化方案。

2)瞄准万物互联和智联需求,研究无线通信网络组网关键技术:围绕空天地海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组网需要,研究能满足按需扩展的弹性和开放组网技术,研究“端--云”一体化的组网架构,研究适应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要求的智能边缘计算架构,研究复杂网络的最优控制问题。针对物联网技术,重点研究可控可靠的物联网低功耗、广覆盖、开放组网的低成本无线组网技术方案、基于边缘计算的高可靠和低能耗物联泛在接入体系与关键技术,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港口、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家居、智慧农业、智慧渔业等垂直行业应用,研究相关物联网应用技术方案。围绕智能物联网应用,从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入手,重点研究基于边缘计算的高可靠和低能耗物联泛在接入体系与关键技术、RFID数据防截获与防篡改关键技术,“区块链+物联网”的创新商业业态、基于医联网的智慧医疗关键技术、基于物联网的工程结构检测与监测关键技术等。

3)瞄准万物感知和万物智能,研究感知通信计算融合相关关键技术:针对万物感知需求,研究低功耗通信技术、反向散射通信技术,研究能量受限环境/条件下的高能效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无线信息与能量同传SWIPT技术、无线能量收获技术,研究中短码长条件下高可靠信道编译码技术。围绕6G“数字孪生、智慧泛在”愿景,从信息采集、信息传递、 信息计算、信息应用多个环节,研究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AI技术、控制技术深度融合技术,研究智慧感知网络服务体系、数据/知识/意愿驱动下的新一代智能通信网络和自学习通信网络技术、网络可编程技术和AI驱动的物理层关键技术。

2、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生物多样性监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内容,野生动物智能监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的样线、样方等监测方法,手段落后、野外工作强度大、时空覆盖有限,偏差因素众多,无法满足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监测的需求。瞄准国家生态智能监测技术重大需求,充分利用云计算、动物声纹、4G/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支持广域感知、立体覆盖、智能识别、实时分析等智慧生态监测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识别、综合分析与应用的全链条智慧生物多样性监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展开相关应用技术研究。

1)  生态声学与基于动物声纹的智慧生物多样性监测关键技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的保障。生物物种安全是生物及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为保障生态达到平衡状态,就必须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于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等方面,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急剧减少,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因此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实时监测变得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生物多样性监测既可以提供监测对象的变化信息,又是评估保护成效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为制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行动计划和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常用的样点与样线等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需要专业人员到野外现场采集数据,受时间(白天、晚上)、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大,效率低、费用高、覆盖面积小、数据难以实时共享、无法长期不间断监测。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相机、遥感技术也应用到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动物由于易被林木树叶遮挡,影响监测效果。由于声音是动物的一种生物学特征,不受视线影响、不受气候影响、远程采集信号、不干扰动物、覆盖大的空间区域、长期不间断自动监测、数据易保存和共享,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一种新兴技术。本方向拟重点研究生态声学基础理论、动物声纹与基于基生态声学的野生动物声纹智能识别技术,并着重研究基于5G的智慧生态监测系统,研究大规模智慧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组网,研究实时远程动态监测实现技术方案,提高以鸟类为主的野生动物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实现对野生动物繁殖、生长、迁徙进行长期可视化监测和数据分析,构建以生物多样性监测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满足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需求。

2)  高危疫情宿主野生动物监控与监测防控技术研究

野生动物还是携带和传播疫情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在全球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的情况下,近年来野生动物病原体变异速度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以禽流感、SARS、新冠病毒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宿主的传播疫情,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国家陆续颁布《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2020229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版)》。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指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危动物病原体宿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亟待建立。全球共有9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线,我国有西部、中部和东部3条鸟类迁徙通道,其中东部通道是我国最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隶属于世界鸟类迁徙通道中连接东亚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每年逾五千万水鸟通过这条路线进行迁徙。这些水鸟依赖沿途的淡水湖泊和湿地,进行休息和觅食,这使得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绝大多数地点处于野禽禽流感发生的极高风险区,沿海地区的禽流感防控尤为重要。显然,对野禽、尤其是重点野禽的监测和疫情预警对禽流感防控工作非常重要。采用人工实地调查的方法来进行监测受到时间、气候、区域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满足鸟类禽流感监测与预警系统要求。本方向从野禽鸣声的生物声学识别入手,研究覆盖监测区域的野禽鸣声数据自动采集、识别和处理为基础的野禽种类和丰度监测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高危动物病原体宿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三、     招收类型

(一) 师资博士后。聘期2+3年。前2年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考核优秀的,留校任教,聘全职特聘或百人计划人才。

(二)计划内博士后。聘期2年。工作期满(有培养协议的除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四、     应聘条件

(一)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二)年龄一般应在 35 周岁以下;

(三)获博士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 3 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应届毕业生);

(四)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五、     在站期间待遇

(一) 薪酬福利

年薪+公寓(租房补贴)+工会福利待遇

根据申请者学术水平、工作计划、创新能力、学术发展潜力等分ABC三类。

1.年薪应发36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其中A类业绩优秀的44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经费来源于国家(省)、市、学校。

2.可按学校规定租住学校公寓;如未租住学校住房,可享受2.4万元/年的租房补贴。经费来源于学校。

3.可申请落户我校常住户口、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享受体检等工会福利待遇。

(二)科研启动费

在站期间,可按规定申领广州市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20万元。

(三)项目申报

学校支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申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学者计划”“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和“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等项目。如获入选,将按相关政策提升待遇或发放奖励。

(四)职称评审

在站期间可参评职称,认定或评审通过后可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证书。

六、     关于出站留校

(一)师资博士后首个聘期(2年)出站考核优秀的,聘全职特聘讲师/副教授,签订3年聘用合同。出站考核优秀且业绩突出、符合百人计划人才引进条件的,经学校人才引进程序进入事业编制,另行商定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不到优秀的,按规定出站。

(二)计划内博士后出站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出站考核结果优秀的,可参照师资博士后进入第二个聘期。

七、     出站留穗留粤后续资助

(一)人才待遇

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且未满40周岁的出站留穗博士后,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认定“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并享受相应服务保障待遇。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免租入住85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公寓或享受住房补贴100万元。

(二)安家费或住房补贴

1. 期满出站后1年内到广州市属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聘用协议),或期满出站后1年内在广州市自主创业且符合其他条件的,按相关规定向市申请安家费30万元(市财政分两期发放)。

2. 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不含境内)获得博士学位,可申请“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出站后与我省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或劳动合同,并承诺连续在粤工作3年以上的,可按相关规定向省申请住房补贴40万元,但不重复享受广州市安家费待遇。

八、     应聘方式

(一)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及博士学位证明复印件(应届生提供博士论文封面目录或答辩证明)发给联系人。

(二)初审合格者将被通知面试,面试请准备如下材料给专家组审核:

九、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联系人: 陈老师  或 李老师

电邮: qcchen@gzhu.edu.cn yli_jade@gzhu.edu.cn

十、     申请截止时间:长期有效,择优录取

附件:应交材料模板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尚文利教授团队博士后招聘简章

一、     导师及团队介绍

尚文利,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物联网工程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信息安全、计算智能与机器学习、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广州大学“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现任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IES) Member,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24/SC5)委员,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信息安全组副主席,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产业联盟理事、智库专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国家863计划、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30余项,参与10余项。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及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项,国家发明专利32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2项。先后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7项。

工业互联网与信息安全研究团队现有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9人,实验师1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专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从事工业物联网与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包括动态组网、无损多跳、集成电路优化算法、新一代移动网络等工业物联网通信与组网关键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边缘缓存及计算、边缘控制器资源配置与优化调度、信号处理、图像分析等边缘计算关键技术;入侵检测、完整性度量、可信计算、测控装备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融合等工业物联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二、     招收领域及方向

招收领域及方向包括:(1)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2)计算智能与机器学习;(3)工业互联网技术;(4)边缘计算技术;(5)工业通信与安全;(6)网络空间安全。

三、     招收类型

(一) 师资博士后。聘期2+3年。前2年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考核优秀的,留校任教,聘全职特聘或百人计划人才。

(二)计划内博士后。聘期2年。工作期满(有培养协议的除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四、     应聘条件

(一)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二)年龄一般应在 35 周岁以下;

(三)获博士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 3 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应届毕业生);

(四)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五、     在站期间待遇

(一) 薪酬福利

年薪+公寓(租房补贴)+工会福利待遇

根据申请者学术水平、工作计划、创新能力、学术发展潜力等分ABC三类。

1.年薪应发36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其中A类业绩优秀的44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经费来源于国家(省)、市、学校。

2.可按学校规定租住学校公寓;如未租住学校住房,可享受2.4万元/年的租房补贴。经费来源于学校。

3.可申请落户我校常住户口、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享受体检等工会福利待遇。

(二)科研启动费

在站期间,可按规定申领广州市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20万元。

(三)项目申报

学校支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申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学者计划”“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和“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等项目。如获入选,将按相关政策提升待遇或发放奖励。

(四)职称评审

在站期间可参评职称,认定或评审通过后可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证书。

六、     关于出站留校

(一)师资博士后首个聘期(2年)出站考核优秀的,聘全职特聘讲师/副教授,签订3年聘用合同。出站考核优秀且业绩突出、符合百人计划人才引进条件的,经学校人才引进程序进入事业编制,另行商定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不到优秀的,按规定出站。

(二)计划内博士后出站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出站考核结果优秀的,可参照师资博士后进入第二个聘期。

七、     出站留穗留粤后续资助

(一)人才待遇

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且未满40周岁的出站留穗博士后,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认定“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并享受相应服务保障待遇。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免租入住85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公寓或享受住房补贴100万元。

(二)安家费或住房补贴

1. 期满出站后1年内到广州市属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聘用协议),或期满出站后1年内在广州市自主创业且符合其他条件的,按相关规定向市申请安家费30万元(市财政分两期发放)。

2. 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不含境内)获得博士学位,可申请“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出站后与我省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或劳动合同,并承诺连续在粤工作3年以上的,可按相关规定向省申请住房补贴40万元,但不重复享受广州市安家费待遇。

八、     应聘方式

(一)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及博士学位证明复印件(应届生提供博士论文封面目录或答辩证明)发给联系人。

(二)初审合格者将被通知面试,面试请准备如下材料给专家组审核:

九、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联系人: 曹老师  或 李老师

电邮:zhongc@gzhu.edu.cn yli_jade@gzhu.edu.cn

十、     申请截止时间:长期有效,择优录取

附件:应交材料模板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王杰教授团队博士后招聘简章

一、     导师及团队介绍

   王杰教授,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1999年、2001年和200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声学硕士学位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200612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认定为副研究员,20071月进入广州大学工作,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做访问学者,2011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同年获首届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称号,2013年晋升教授,2015年国家公派至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同年被列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现为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理事。

课题组紧跟国际前沿方向,具备先进齐全的科研设备,包括BK全套的人工头、信号分析仪、人工乳突、以及PDV激光测振仪、三维扫描仪、耳声发射仪,以及完备的实验场地,包括消声室与听音室等。团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的合作研究人员,已形成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和紧密的项目合作模式。此外,还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瑞典林雪平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机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一项及多项省市项目,已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科技项目多项。已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

二、     招收领域及方向

招收领域:声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智能声学通信,交通噪声控制。

方向:语音增强,音频补偿,深度学习,可听声处理,双耳听觉,双耳骨传导声重放,交通噪声评估和分离

三、     招收类型

(一) 师资博士后。聘期2+3年。前2年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考核优秀的,留校任教,聘全职特聘或百人计划人才。

(二)计划内博士后。聘期2年。工作期满(有培养协议的除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四、     应聘条件

(一)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二)年龄一般应在 35 周岁以下;

(三)获博士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 3 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应届毕业生);

(四)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五、     在站期间待遇

(一) 薪酬福利

年薪+公寓(租房补贴)+工会福利待遇

根据申请者学术水平、工作计划、创新能力、学术发展潜力等分ABC三类。

1.年薪应发36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其中A类业绩优秀的44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经费来源于国家(省)、市、学校。

2.可按学校规定租住学校公寓;如未租住学校住房,可享受2.4万元/年的租房补贴。经费来源于学校。

3.可申请落户我校常住户口、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享受体检等工会福利待遇。

(二)科研启动费

在站期间,可按规定申领广州市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20万元。

(三)项目申报

学校支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申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学者计划”“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和“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等项目。如获入选,将按相关政策提升待遇或发放奖励。

(四)职称评审

在站期间可参评职称,认定或评审通过后可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证书。

六、     关于出站留校

(一)师资博士后首个聘期(2年)出站考核优秀的,聘全职特聘讲师/副教授,签订3年聘用合同。出站考核优秀且业绩突出、符合百人计划人才引进条件的,经学校人才引进程序进入事业编制,另行商定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不到优秀的,按规定出站。

(二)计划内博士后出站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出站考核结果优秀的,可参照师资博士后进入第二个聘期。

七、     出站留穗留粤后续资助

(一)人才待遇

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且未满40周岁的出站留穗博士后,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认定“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并享受相应服务保障待遇。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免租入住85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公寓或享受住房补贴100万元。

(二)安家费或住房补贴

1. 期满出站后1年内到广州市属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聘用协议),或期满出站后1年内在广州市自主创业且符合其他条件的,按相关规定向市申请安家费30万元(市财政分两期发放)。

2. 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不含境内)获得博士学位,可申请“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出站后与我省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或劳动合同,并承诺连续在粤工作3年以上的,可按相关规定向省申请住房补贴40万元,但不重复享受广州市安家费待遇。

八、     应聘方式

(一)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及博士学位证明复印件(应届生提供博士论文封面目录或答辩证明)发给联系人。

(二)初审合格者将被通知面试,面试请准备如下材料给专家组审核:

九、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杰老师 或 李老师

  邮:wangjie@gzhu.edu.cn yli_jade@gzhu.edu.cn

十、     申请截止时间:长期有效,择优录取

附件:应交材料模板

 

 

 

邮箱:dztxxy@gzhu.edu.cn   邮编:510006

综合办公室:电子信息楼605  办公电话:39337449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2020  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