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本期书目
这本书通俗而又深刻地解释了中国从传统沿袭下来的、在我们如今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社会现象。书中的十四个篇章,让我们了解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运动、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社会统治方式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费孝通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考察,得出了相关经验。
精选读后感
李章艺:
费孝通先生还解释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结构,就如一个石头丢入水中,掀起一层层涟漪,以己为中心,人脉由权利和财富的大小一圈圈排列出去,远处的波纹浅,关系也薄。但涟漪的范围大,到哪都想找点关系。所以说中国人是“私”的,缺少西方人的团结意识。先生见解独到,比喻生动,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社会存在了多年的问题。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当时中国乡村存在的问题,如男女有别,长老秩序,礼治秩序等,虽然大部分不平等的问题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仔细品读这本书却可以从中发现,里面蕴含着许多乡土文化,一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也一一留存下来。书中许多描述用现在的角度去品读,又可以引出不同的感受。
书中提到自己出国留学时奶妈给他包了一包乡土,水土不服时可以给饭菜里放些。让我想到自己出远门时都会带上一壶自己家的水,有的人嫌麻烦,水在哪都可以买。但我想告诉他的是“重要的不是水,是这家乡的感觉,无论去到那,喝上一口,都会觉得心安、踏实。”这大概就是乡土的魅力吧,乡土还是孕育生命的乡土,但如今的中国不再是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
潘土强:
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谢怡佳:
《乡土中国》一书将社会学概念融入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放入乡村的条框下,用社会学的知识解释了一种为我们所不知的乡土,一种绵延了数百年的乡土,一种并非封建迷信和土里土气所围绕的乡土,这里的乡土是社会性的,是有其历史的,有其缘由,尤其合理性的。乡土,从来未被中国所摆脱过从来未被忽略过,它的内涵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举止间,这个长老教化与社会变迁并存的社会汇总,新的一代不断蜕下不合时势的皮囊,渐渐在传统中发展着、更新着,但依然是安土重迁的,深爱着土地的,怀有中国土地的淳朴与厚重的中华儿女。
左一:
社会在进步,城市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方式、先进的医疗教育资源,农村自然是比不上,城市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农村逐渐变得人烟少,某种意义上,乡土社会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落后的代表,但其中的乡土之情却不是可以如此这般轻易抹去的。经济在发展,物质在充足的同时,我们不能轻易对乡土说放弃。乡土社会中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传统,那种贴近泥土的亲近自然,那种比邻而居相互串门的热情街坊,还有鸡犬相闻的那份安逸闲适,都是乡土社会中诸多概念构建的元素,在这个不断城市化、农村逐渐被淘汰的时代,乡土也能化作一种让人割舍不下的情怀。
供稿:电信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排版:罗中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