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官方网站!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党建专栏

“读原著、学经典、做表率”系列读书活动暨“知行读书会”第10期--《青春之歌》

发布者:  时间:2023-10-27 10:58:13  浏览:

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要精神纽带,是激励青年大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砝码。为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引导广大学生党员与书为友,充实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启迪思想,2023年10月24日,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与学生第三党支部于理科南305组织开展“读原著、学经典、作表率”暨“知行读书会”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郑蕾老师进行《青春之歌》一书的导读,参加此次读书会的还有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王沁芳。

 

一、书籍简介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青春之歌》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几个正面人物,真实感人。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二、嘉宾介绍

 

郑蕾,博士,讲师

2020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包括存储-计算-通信融合,绿色通信网络,物联网,智能生态监测等。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纵向课题2项,华为公司横向课题1项。

 

 

三、嘉宾导读

郑蕾老师手携《青春之歌》,分别从本书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情节梗概和小说赏析四个部分向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展开介绍。

首先,郑蕾老师介绍了《青春之歌》一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作者杨沫在当时那个时代,也参加过革命与抗战,1934 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抗战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

 

郑蕾老师重点向大家讲述了这本书的情节。本书取材于30年代北平的学生运动,郑蕾老师根据“逃婚、绝处逢生、成家、除夕晚会、参加游行、分手、第一次被捕、乡下教书、第二次被捕、学生运动”这十个关键情节梳理了《青春之歌》那厚重历史时期中,一群有志革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运动。在经过牺牲、流血之后,主人公林道静与她的好伙伴们一起成长,最终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接着,郑蕾老师讲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意义时,给同学们播放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青春之歌》同名电影中的一个片段,林道静第一次被捕入监狱中,与共产党人林红的一段对话,受到林红的教育影响与锻炼,林道静也开始走向成熟,对话中林道静提到“希望为党、为人民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但革命者林红坚定地说:“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永远不会死!”。郑蕾老师向同学们重复着这句话,感叹着当时的革命知识分子的乐观和无畏。

 

最后,郑蕾老师以此书向同学们致言,鼓励同学们永远无畏,永远坚定不移,在青春中创造出最美妙的歌。

 

四、学生党员分享

在读书会的最后阶段,由学生党员谢镁楠为与会的党员同志分享读书心得。谢镁楠主要从情节与人物的角度进行分享。《青春之歌》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是女主人公,林道静。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是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的过程,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头;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立阶级先锋战士。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其次是卢嘉川,谢镁楠以书中卢嘉川被捕后在监狱里的小片段,他会拖着断腿试着在监狱中组织被捕的党员,即使牺牲了自己,也会尽全力支持党的事业,永远不会放弃斗争,这使她深受震撼和感动,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意志坚强,永远沉稳的革命领导者形象。

最后,谢镁楠以青春之歌中的一段歌词作结:“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迈的歌,尽情唱出青春的斗志”,百年前,也有这样的先辈,在青春正好的年纪,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而值得终身奋斗的事业。现在,我们青年应接过接力棒,继续点燃这灯火,燃烧出青春的火焰。(文案:谢镁楠 编辑审核:王沁芳 谢玲)

 

 

 

邮箱:dztxxy@gzhu.edu.cn   邮编:510006

综合办公室:电子信息楼605  办公电话:39337449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2020  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